武定县拥有全州近80%的钛矿资源,我州的钛产业发展,就从这里起步。
“当时武定县钛白粉厂的成立,可以说填补了云、贵、川三省在钛产业发展上的空白。”廖天祥,云南纳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同时也是我州钛产业发展的见证人。从1992年武定县钛白粉厂建厂到企业的三次改制重组,乃至全州、全省、全国钛产业发展概况以及钛白粉加工的整套生产流程,他都了然于心。
引进湖南衡化钛白粉厂技术进行生产,再到与攀枝花钢铁厂钛业公司开展合作,直至与韩国NANO株式会社合资组建合资企业——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扶持下,前身为武定县钛白粉厂的云南纳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前进中不断自我革新、发展壮大。武定县率先引领全州钛产业发展步伐,让藏于深山的稀有金属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带动了当地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为把我州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优势的钛矿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变为经济优势,州委、州政府表现出了抢抓机遇,全力推进传统产业早日实现升级换代的强烈愿望和责任,确立了“促进地区有限的资源和优势产业、优势企业聚集,促进钛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的钛产业发展思路。
2005年6月,州委、州政府与云南冶金集团总公司作出了携手建设楚雄州钛产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次年2月,州政府与云冶集团签订了《建设钛产业基地》协议书,确定以云南新立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作为业主单位全面进行钛产业开发,在武定县建设年产8万吨高钛渣项目以及配套的精选厂,在禄丰建设年产6万吨钛白粉和年产1万吨海绵钛项目。2006年8月16日,首期年产8万吨高钛渣项目在武定县破土动工,拉开了彝州钛产业建设的序幕。
新立公司的两个建设项目,都是云南省“十一五”20个重大项目之一,总投资38亿元。高钛渣项目引进南非贝特曼公司30MW大功率密闭式直流电炉冶炼高钛渣工艺,为当时世界熔炼高钛渣最新技术;氯化法钛白粉项目属当前国际主流工艺,具有流程短,可以高效率连续化、自动化操作,产品质量好,直接排放的“三废”比硫酸法少得多等特点和优点;海绵钛项目则引进乌克兰国立钛设计研究院全套工艺流程,产品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钛产业链中端产品生产线的建成投产,开启了彝州钛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2009年8月,我州与昆明钢铁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由昆钢云南钛业股份公司在禄丰工业园区土官片区规划建设昆钢钛产业园,主要从事钛锭、钛卷带、钛板、钛棒、钛丝、钛合金及各种难熔金属制品的研发和制造。由昆钢自主研发、自主设计年产2万吨钛材加工项目于2010年6月19日建成投产,并向国家申报了50项专利。具备了热轧钛卷4000吨/年、冷轧钛卷15000吨/年、钛合金1000吨/年的产能规模,在国内率先采用“钢-钛”结合发展钛材加工的模式,是国内最大的钛材生产线。公司二期钛锭熔炼加工项目于2011年1月开工建设,分别从美国和乌克兰各引进一台电子束真空熔炼(EB)炉,项目于2012年1月热负荷试车成功。
自此,楚雄州钛产业实现了集聚发展,迈向了走出深山、走向国际的全新发展阶段,为日后的绿色新钛谷建设筑牢了发展根基。【来源:楚雄日报 作者:武爱萍 李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