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115323005688038933-/2019-0417233
- 公开范围:公开
- 发布日期:2016-09-27
- 发文字号:楚工信字〔2014〕8号
- 发布机构:楚雄州工业和信息化局
楚雄州2014年绿色食品业发展工作指导意见
各县市经信局、开发区经贸局,本委各科室:
为确保实现楚雄州绿色食品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切实做好2014年绿色食品业各项工作,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绿色食品业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绿色食品业发展工作,组建由州政府领导为组长的工作机构,出台相关配套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州绿色食品业发展,同时各县市紧紧围绕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推进农业生产要素重组,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各自实际和绿色食品业发展规律的路子。但是,我州绿色食品业总体看仍是基础薄弱,经营主体比较弱小,产业融合度、集聚度不高,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有加快推进绿色食品业发展,引进外来资本,狠抓项目建设,壮大龙头骨干企业,才能根本解决绿色食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县市必须高度重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切实加强对绿色食品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和工作力度,不断提高我州绿色食品业发展水平。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州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为核心,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大力推进绿色食品业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三个领域”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完善的政策扶持、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公共服务、组织管理等“五大体系”,推动绿色食品业实现由总量扩张向转型升级、由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由分散无序向集聚发展的“三个转变”,努力促进绿色食品业科学发展,为实现全州特色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2014年,在2013年全州绿色食品业产值49亿元基础上达到57亿元,同比增长16%;力争全州绿色食品业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总量达到30户,其中,新增亿元以上企业2户、5000万元以上9户;新增省级绿色食品业龙头企业5户。
三、保障措施
围绕上述工作目标,着力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促进绿色食品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执行到位。继续推动各县市领导挂钩联系绿色食品重点骨干企业、重点项目机制,深入开展绿色食品种植、养殖和加工企业调查研究,力争年内着重帮助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解决3—5项企业无法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与此同时,州工信委将选择10户发展势头较快、前景较好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作为重点骨干企业进行培育,实行一企一策、一厂一策,进行项目和政策支持;并重点推动其在“新三板”上市,力争实现全州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上市零的突破。
(二)打造特色品牌
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济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原产地认证和知名商标、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支持农产品“走出去”向出口或潜在出口国家或地区申请商标和国际注册;引导州内龙头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采取联合、合作等方式,打造知名品牌,提升我州农产品生态、健康的整体形象,扩大生产规模,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及时兑现对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或成功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的奖励,按照“包装提升一批、培育壮大一批、研制开发一批、挂靠嫁接一批的品牌发展思路,争取在国内外市场上培育更多叫得响的彝州品牌,推动全州农业产业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三)推进科技创新
一是要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龙头企业与各类科研院所联合合作,鼓励科研院所采取科技入股等形式参与产业化经营,促进技术资本、产业资本、人才资本的优化组合。根据重点产业发展需要,支持重点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研发中心、技术中心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二是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实施省、州科研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围绕加工制造、现代农业、现代生物等优势领域进行技术瓶颈攻关,重点加大菌、粮、禽、油等大宗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的研究,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三是要加快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企业积极实施技改项目,加快采用高新技术、适用技术和先进工艺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低技术含量产品向高技术含量产品转变,推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技术升级换代。
(四)强化招商引资
加强对国内100强绿色食品业企业(集团)的研究,展开与国内绿色食品100强企业的沟通和联系,结合我州野生菌、果蔬、畜禽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力求年内与国内绿色食品100强企业合作方面取得突破。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强化招商引资措施,共同做好项目落地的各项服务工作,在有关资料审批上采取灵活、变通措施,尽量争取在州级和州级以下完成。建立招商引资项目退出机制。对逾期开工、多次催促仍无实质进展的项目,责令退出,并扣缴履约保证金,以提高投资项目质量,杜绝借投资之名行融资之实、不履约合同、不按期开工和慢建久拖等圈地、囤地行为。
(五)重点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切实解决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用地紧缺困难。一方面,各县市可利用土地整理、村镇建设、土地置换、盘活国有闲置存量土地等渠道,优先支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项目用地需求;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收储一批工业建设用地,精心规划、认真评估、紧凑安排,将用地指标优先配置给产出率较高、拉动就业较大,又节能减排的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再一方面要认真贯彻全省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各自实际,推动绿色食品业园区化发展。二是切实解决绿色食品企业发展资金不足困难。首先要推动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开展信用评级活动。引导企业开展诚信企业创建活动,建立企业信用档案,规范财务制度,增强财务公开化、透明度,努力赢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其次要定期组织银企洽谈会,促进银企双向信息通报,引导绿色食品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银企合作,增强针对性,减少盲目性,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好项目、好企业,使绿色食品企业进一步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再次要按照国家农业部有关要求,充分利用好国家开发银行在云南省开发性长期金融支持农产品加工业重点项目有利时机,抓紧抓好全州重点绿色食品加工项目推荐工作。与此同时,继续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绿色食品业发展扶持资金,强化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项目资金支持,推动绿色食品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切实解决绿色食品业用工问题。强化企业工人技能培训,采取联办、自办、送训等各种方法,参加农办、老科协、农业局、行业协会等联合开办的企业工人培训班;加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培训,积极参与州委组织部、州工信委和各专业合作组织联合会在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各类管理人才培训班。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让企业工人、管理人员开阔眼界,增长业务才干,为企业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六)确保产品质量
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全面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生态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引导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基地)和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园区。推行农产品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落实相关配套政策。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配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健全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体系,加大监管机构建设投入,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楚雄州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4年3月5日